與史志印刷,年鑒印刷有關的部分常用術語
1.開本:版面的大小稱為開本,開本以全張紙為計算單位,每全張紙裁切和折疊多少小張就稱多少開本。我國習慣上對開本的命名是以幾何級數(shù)來命名的,如16開本、32開本、64開本等。
2.P數(shù):英文Page(頁碼)的簡寫。
3.對開:全開紙從中裁一刀均分為二,其1/2為對開。
4.印張:一本書刊所用紙張數(shù)量的計量單位。以單張對開紙印刷兩面為一個印張。
5.版心:書刊等每個版面排印文字、圖片的部分。
6.出血位:底色或圖片超過裁切線的位置叫出血位。
7.跨頁:將圖片或文字放大并使其橫跨兩個頁面以上。
8.膠版紙:印刷紙質的一種,紙張表面沒有涂布層。
9.有光銅版紙:印刷紙質的一種,表面有涂布層,并且有光澤,多用于彩色宣傳品印刷。
10.無光銅版紙:印刷紙質的一種,香港等地區(qū)習慣稱啞粉紙,表面涂布層經(jīng)過啞光處理,多用于彩色宣傳品印刷。
11.令:英文Ream的音譯,是衡量紙張數(shù)量的單位(1令等于500張)。
12.克數(shù):衡量紙張厚度的指標,指每的重量。印刷用紙低一般為25克,而超過250克通常叫紙板或板紙。
13.分色:把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單色版(即青、黃、品紅和黑色)的過程。
14.電子分色:用電子掃描方式將彩色原稿分解成各單色版的過程,常簡稱為電分。
15.套?。簝缮陨嫌∷r,各分色版圖文能達到和保持位置準確的套合。
16.打樣:指在與印刷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,把用原版曬制好的印版,安裝在打樣機上,進行印刷,得到樣張,以供校對、審驗用的過程。
17.偏色:指畫面上的顏色失去平衡,偏向某種顏色。印刷品出現(xiàn)偏色的原因,一是分色片的三原色沒有掌握平衡,二是印刷中三原色油墨用量失去平衡。
18.漏白:印刷用紙多為白色,印刷或制版時,連接的色不密合,露出白紙底色。
19.菲林片:英文Film的音譯,指通過照排機轉移印刷品電子文件的透明膠片,用于印刷曬版。
20.出片:用電子文件輸出菲林片的過程。
21.拼版:把要印刷的頁面根據(jù)其折頁方式按頁碼順序排列在一起,其大小由印刷幅面及印刷紙張的大小來定。拼版可分為零件拼版和書刊拼版兩種。
22.平版印刷:使油墨從只接受油墨的平滑版面區(qū)域轉移到承印物上。由于平版載體多為橡皮滾筒,通常稱為膠版印刷,簡稱膠印。
23.凸版印刷:利用與印章相同的原理,使油墨從凸起的圖像版面轉移到承印物上。
24.凹版印刷:使油墨從刻在光滑金屬版面上的著墨孔或凹槽中轉移到承印物上。
25.絲網(wǎng)印刷:利用孔狀模版來控制油墨,使油墨漏印到承印物上。
26.四色膠?。河命S、品紅、青和墨四種分色版經(jīng)油墨疊印后得到與原稿色彩基本相同的承印物的一種膠印方式。
27.雙面印:用兩塊不同的印版,在同一承印物上同時完成正面和反面的印刷。
28.印前:指印刷前期的工作,一般指設計、制作、排版、出片等。
29.印中:指印刷中期的工作,通過印刷機印刷出成品的過程。
30.印后:指印刷后期的工作,一般指印刷品的后加工,包括裝訂、燙金、凸凹、壓紋、過塑、壓線、裁切、模切、糊袋、裝裱、包裝等。